【觀光】我們事事都愛學日本,包括觀光這件事。但都學得不太徹底!看我們的觀光基礎建設就知道囉~~
觀光局自2015年起推動「觀光大國行動方案」(2015~2018)。在這之前是「觀光拔尖領航方案」(2009~2014);在這之後是「Tourism 2020台灣永續觀光發展方案」(2017~2020)。政府推動觀光可謂是不遺餘力,尤其是在Tourism 2020政策中,建立觀光平台,進行政策協調和業務執行,算是中央(行政院各部會)以及地方政府全部動起來。但我們常常會設了願景和目標,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卻是步履蹣跚。
我們既然這麼喜歡日本,連出國旅遊也是最愛去日本,那麼我們就看看日本觀光的發展軌跡。
日本政府於2007年1月1日起實施推進觀光立國基本法,明確地將觀光定位為21世紀日本首要政策主軸。2009年12月,鳩山內閣成立觀光立國推動總部,完成全政府推動觀光立國的體制,重點放在以中國為首的東亞市場,拓展外國旅客訪日旅行。而以「推進觀光立國基本計畫」展開政策,這幾年,安倍內閣持續針對「打造觀光區」、「促進外國旅客訪日」、「觀光產業整備」、以及「人才培育」等範疇,更深入地執行和策略展開。(相關政策資訊可以參考日本觀光廳網站的資料)
其實,說日本政府很注重外國旅客,只對了一半。在2012年以前,外籍旅客造訪日本的人次還不到千萬,但隨著日本政府開始拓展外國旅客訪日的市場,以及東京申奧成功,讓外籍旅客造訪日本的人次逐年巨幅增加,2016年就突破了2千萬人次,2018年更是超過了3千萬。
然而,在過去的日本,是沒那麼注重外國旅客的市場,反而是注重國內旅遊。我們可以透過自身造訪旅遊的過程中得到一些印證:常常看到日本學生的校外教學、或銀髮旅行團,甚至是穿著西裝、打著領帶的日本上班族,在洽公閒暇之餘,逛一下周邊的景點。日本國內逾1億的人口,塑造龐大的國內旅遊市場;而政府在二次戰後的年代,對於觀光基礎建設極為注重,因此,觀光硬體建設品質很好。這些都創造了國內旅遊良好的品質,讓日本國民願意在國內享受高品質的旅遊體驗,也因此,日本人出國旅遊的興致相對地沒那麼高。
然而,日本政府也不得不面對一些殘酷的社會趨勢:人口減少、少子高齡化,日本經濟狀況長期處於低迷狀態,且因此導致國內旅遊需求降低。這些人口趨勢和經濟現況,似乎跟台灣相似。因此,我們(台灣和日本)都希望透過吸引外國觀光客,來提振國內經濟,尤其是旅館、零售、餐飲等內需產業。
而日本的外籍觀光客造訪人次能急速飛躍地成長,也是有其先天的優勢。一來,日本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跨國商務活動力強、國際能見度高;二來,日本是亞洲區域內少數的社會及經濟高度發展國家;三來,日本具有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足以吸引亞洲區域及西方世界的旅客;四來,日本的文字體系與中國和台灣極具親近性,更易吸引中國(亞洲最大客源國)旅客。若再加上日本國內觀光基礎建設一直維持高品質的狀態,自然能在最短的時間裡,做好招待外國觀光客的準備。
當然,由於長期以來日本的觀光基礎建設的整備,大多是為了服務日本國民,因此,在銜接服務外國旅客的過程中,自然會產生不同程度的阻礙。例如:複雜的大眾運輸系統(鐵路及公路路網)、標誌系統、甚至信用卡支付系統,以及要突然服務爆多的外國旅客,卻沒有充足的翻譯或口譯人才、以及高品質的遊覽車,這些都會是達成政策目標過程中的干擾。
看了日本,我們想一下台灣。我們也面對同樣的人口老化、少子化的社會趨勢,同樣有產業經濟成長疲弱的狀態,我們也期望透過吸引外國觀光客的方式來活化國內內需產業,我們也同樣具有獨特的地理、歷史、飲食文化,足以吸引國外觀光客。但我們跟日本最大的不同,在於:我們連道路都可以一鋪在鋪、永遠鋪不完,人行道路磚總會破損有坑洞、雨天時踩過還會濺水弄髒褲管。基礎建設這件事,就是個門面,充斥在觀光旅遊的整個體驗過程裡,隨時來個不舒服的狀況,就可能破壞了旅人一天的心情,甚至是整個行程的回憶。
在前一篇文章裡提到,台灣人很愛出國玩。在媒體上也看到很多評論表示,國內旅遊成本太高、品質不佳,所以不如出國玩。所以,政府政策是不是該回頭想想,如何改善國內的旅遊基礎建設,先讓國人願意留下來。畢竟,離開了台北市,台灣的其他地方幾乎都是靠國人造訪來支撐觀光旅遊,那麼就先徹頭徹尾地瞭解一下,我們的國旅到底發生甚麼事!
資料來源:日本政府觀光局(JNTO) 來源網址:https://www.jnto.go.jp/jpn/statistics/data_info_listing/index.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