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紅利點數怎麼用?折抵現金的回饋率有多少?卡友應該要知道的一些產業小細節
近期花旗銀行要退出台灣消費金融市場的訊息炒得火熱,許多網友、財經名嘴、甚至是網紅對於這則產業議題也多所評論。尤其是花旗信用卡在台灣的發卡數量位居第6位(286萬張),長期以來有效卡率(最近6個月內有簽帳消費紀錄)也在各家發卡銀行中,持續坐穩第1位的位置。而花旗信用卡旗下產品線和產品數量頗為簡單,高端卡、飛行哩程卡、現金回饋、紅利回饋等回饋機制的類型,皆有佈局;其中,號稱電影專用卡的「饗樂卡」最常被卡友提及,甚至是許多滿20歲的學生、或者社會新鮮人脫白的第一張卡。這次花旗全球業務的策略調整,讓許多卡友擔心:「還沒用掉的紅利點數該怎麼辦?」
花旗銀行是個跨國企業,位在美國紐約的總部負責全球事業版圖的策略規劃,而不論是併購華僑銀行前的花旗台灣分行、或者是併購後所成立的花旗台灣子公司,都是全球策略的執行單位。打個比方:這就像是大腦和腳底板之間的差異。大腦(總部)做了決策,腳底板(分行或子公司)則是在當地市場落地執行。當然,跨國企業的策略到執行,不會像大腦訊號傳遞這麼快,尤其是花旗銀行是要售出消費金融部門,該怎麼賣、要不要分拆賣、要賣給誰、以及後續的簽約和執行,都還有一段好長的路要走。所以,卡友們也不用這麼急著「擠兌」,不如先來搞清楚各家發卡銀行的紅利累積和使用機制。
刷卡累積「紅利點數」一直是發卡銀行設計信用卡產品刷卡回饋的基本款,假如卡友的年紀夠資深,應該還記得1990年代初期開放民營銀行設立,隨後各家銀行開始推動信用卡業務,甚至打出「30元也要刷卡喔!」的口號,也就是希望以累積紅利兌換商品的模式,吸引消費者辦卡和刷卡。隨著信用卡發卡量大增,開始出現懂得玩轉信用卡的持卡人,當時大約是2000年的中期,信用卡市場中同時出現「卡神」和「卡奴」。時序進到當下,發卡銀行對於信用卡產品設計越來越多元,當然,遊戲規則也越訂越細緻,但仍是基於過去的經驗所奠立的基礎而發展,並且永遠不脫「成本費用」的考量。
刷卡所回饋的紅利點數是要認列費用,不是平白生出來送給你
發行一張信用卡,除了後端的金流系統的建置、維運、和整個信用卡業務各環節所需要的人力外,每核發出一張信用卡,發卡銀行就得上繳信用卡機構(VISA、MasterCard、JCB等等)權利金,若採用信用卡機構所提供的權益服務,一樣得再上繳一筆,更不用說發卡銀行自力提供的權益或優惠,諸如旅平險、機場接送、機場貴賓室、餐飲或住宿優惠。或許,卡友們能夠理解發卡銀行提供上述權益優惠是需要負擔成本,但常常會忽略刷卡所回饋的「紅利點數」也是發卡銀行必須認列的費用,好似發卡銀行手中抓一把紅利點數就能盡興灑給卡友。
我們從各家發卡銀行所規劃的「紅利點數」使用規則或兌換用途,就能非常直觀地理解:為什麼紅利點數除了有它轉會為現金的價值,也是銀行每發一張卡時所帶來的負擔。從台灣前6大發卡銀行的紅利回饋信用卡中,我們可以發現「紅利」的使用不脫幾個方式:折抵帳單、特約通路即時折抵、折抵公用事業費用、兌換商品/現金券或禮券、兌換航空哩程、零售點數交換、捐做公益等等;少數銀行甚是結合其他業務,讓卡友的紅利點數可以折抵房貸利息或壽險/產險保費。上述這些折抵或兌換的項目,都是發卡銀行得用「錢」買來給消費者兌換。當然,卡友們會很精明地認為:發卡銀行可以用大宗採購的價格取得「商品或禮券」以供兌換,雖此言不差,但其他像帳單折抵、公用事業費用折抵、甚至是折抵房貸利息或保費,不就是真真切切的兌換成「錢」的價值,只是這些錢不曾真正進到卡友口袋罷了。
藉由設定紅利點數的有效期限,將費用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
前6大發卡銀行中(中信、國泰世華、玉山、台北富邦、台新、花旗),僅花旗信用卡的紅利點數是終身有效,其他5大發卡行則是採取2年或3年的有效期限。這對於發卡銀行對於紅利點數的費用支出有較高的可控制性,尤其是當卡友忽略使用期限而致紅利點數失效,發卡銀行則少了一筆潛在的支出。或許卡友會覺得「有效期限」的限制是影響消費者權益,但金管會在2007年時,即規範「紅利點數」屬於發卡銀行所提供的「可控制」的優惠內容,也就是發卡銀行可自行掌握、不會因外部不可抗力因素而導致無法提供的狀況,所以發卡銀行對於紅利點數優惠的遊戲規則不得以隨意變更,但這裡指的變更是「有效期限」。換言之,我們現在看到的2年、3年、甚至是很威的花旗卡強調「終身」,是不能隨意變更。
從紅利點數的「有效期限」,我們可以延伸地理解為什麼花旗卡的產品設計,在刷卡回饋上常常無法跟其他發卡銀行的產品相抗衡、甚至站上「神卡」的位置,這其中就有持卡期間「終身有效」的干擾。
牽涉到折抵後「付錢」給第三方,等值現金回饋率會低於折抵帳單或單筆消費
基本上,台灣發卡銀行的紅利點數回饋信用卡,大多都是採用20元、25元、或30元回饋一點的機制,但不要覺得20元回饋一點就能更快累積比較多的紅利點數,並且比較划算和比較有價值,因為還牽涉到「折抵比率」的問題。以折抵帳單金額或特定通路即時折抵的使用方式來看,國泰世華銀行的20元回饋一點,所計算出來的等值現金回饋率為0.30%,同樣是20元回饋一點的台北富邦銀行,其等值現金回饋率卻只有0.15%。而中信銀的30元回饋一點的等值現金回饋率也有0.27%。所以,「多少錢累積一點」並非評估其紅利點數現金價值的直觀方法,這頂多是累積很容易、但兌換價值會是多少就說不準。但不得不說,若是採取這種廣告溝通的方式,的確容易讓大多數卡友產生一些美麗的誤會。
但說到基礎累積率,就必須提到中信銀的卡片。它的紅利點數累積辦法中提到,每期帳單需消費滿3千元,才會啟動回饋紅利的機制。所以,假如帳單金額一直無法達到門檻,也就不用累積紅利點數了!這樣的遊戲規則,也算是更進一步地嚴格控制紅利點數的潛在支出費用。
另外,只要是發卡銀行所能掌握的折抵方式,諸如:折抵帳單金額、特約通路即時折抵、甚至是折抵房貸利息,通常各家發卡銀行會採取相同的等值現金回饋率。以台新來說,折抵帳單、特約通路即時折抵、房貸利息折抵,其折抵後的等值現金回饋率皆為0.3%;國泰世華和中信銀在折抵帳單、特約通路即時折抵的等值現金回饋率各為為0.3%和0.27%。但是,若是折抵的方式是牽涉到「付錢」給第三方單位,像是兌換商品、飛行哩程、零售點數交換、甚至是折抵公用事業費用,則等值現金回饋率則會低於折抵帳單或折抵單筆消費等,這些銀行可控制的領域。
所以,假如想要精打細算地「處理」手上的紅利點數,折抵帳單或特約通路即時折抵,會是相對較為划算的方式。當然,有些卡友會選擇兌換飛行哩程,因為儘管兌換比率不見得很漂亮,但若能換得一張商務艙或頭等艙機票,其落地後的現金價值更高。只是展望未來,能自由地兌換機票出國玩,還需要等待一段蠻長的時間,因此,就不多著墨於兌換飛行哩程。
等值現金回饋率到底是多少?得加乘各產品的紅利加碼倍數
或許,我們從紅利點數的基礎累積比率,來推算折抵帳單或單筆消費金額的等值現金回饋率,是無比的低,跟一般少則1%~2%、多則在指定通路可達3%甚至更高的現金回饋信用卡相較之下,紅利點數回饋信用卡會是無比「難用」,但發卡銀行在設計產品時,通常會以「消費通路」做出倍數的回饋。例如一上市就火爆的玉山Only卡,設定達到某幾個累積消費金額,一般通路的的刷卡點數回饋則是一倍、三倍、五倍、七倍的模式加乘上去,而在餐飲、飯店、旅行社和國外消費等指定通路,則有更進一步地加乘。又如花旗Citi Prestige,則是所有一般消費採六倍加乘,也就是30元回饋6點。
換言之,我們必須大致瞭解所持有的紅利點數的成本、或者所取得平均的加乘倍數,才能得知若將手上的紅利點數折抵帳單,其等值現金回饋率大約是多少。以花旗Citi Prestige為例,由於所有一般消費採六倍加乘,當若將紅利點數拿來折抵帳單,其等值現金回饋率則是加乘六倍、將近0.8%,以一張有許多餐飲兩人5折優惠的卡片、又提供0.8%的等值現金回饋率,算是蠻大方的回饋。而玉山Only卡的遊戲規則,則是直接在官網做很詳細的揭露。
紅利回饋型產品玩法更多、費用可控程度更高,對發卡銀行也更有利
以目前台灣的信用卡市場來看,「現金回饋」一直是信用卡產品的主流。除了基礎的一般消費回饋(國內1%以上、國外2%以上),還區分不同刷卡通路給予高額回饋的產品線。對於卡友而言,這樣的產品類型最直觀,也最能簡易地計算自己可以拿到多少;但對發卡銀行而言,直接回饋現金也是最直接的傷。而紅利回饋的產品在此時能突顯出獨特的利基點,尤其是發卡銀行大多會設定紅利的效期,而紅利兌換或折抵的方式也會為卡友形成一道「精算」的門檻;若能與「現金回饋」的關聯越來越深且緊密,做出漂亮的產品包裝,可想而知,紅利回饋型的信用卡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玩法,並且是在發卡銀行可控制的「費用」範圍內。
資料來源:國泰世華銀行、中信銀、玉山銀行、台新銀行、台北富邦銀行、花旗銀行
【一鍵閱讀所有「觀光產業數據追蹤」相關文章】 【一鍵閱讀所有「觀光業產業經濟」相關文章】 【一鍵閱讀所有「飯店業產業經濟」相關文章】 【一鍵閱讀所有「餐飲業產業經濟」相關文章】 【一鍵閱讀所有「零售業產業經濟」相關文章】 【一鍵閱讀所有「信用卡產業經濟」相關文章】 【一鍵閱讀所有「企業/產品策略」相關文章】 【一鍵閱讀所有「高齡化」相關文章】 【一鍵閱讀所有「飯店品牌」相關文章】 【一鍵閱讀所有「住宿體驗」相關文章】 【一鍵閱讀所有「飛行體驗」相關文章】 【一鍵閱讀所有「文化體驗」相關文章】 【一鍵閱讀所有「旅行體驗」相關文章】 【一鍵閱讀所有「不是產經類」相關文章】 |
【更多內容,請關注「海森飽嗝財經筆記」】
FB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ysunburgersnote/
部落格@blogspot:https://hysunburger.blogspot.com/
部落格@Medium:https://medium.com/海森飽嗝財經筆記
Twitter:https://twitter.com/hysunburger
【版權聲明】未經「海森飽嗝財經筆記」授權,切勿轉載本站圖文。「本站」包含「海森飽嗝財經筆記」臉書專頁、「海森飽嗝財經筆記」部落格@blogspot、「海森飽嗝財經筆記」部落格@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