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店】飯店業科技化的議題又再度冒出,但很難一以貫之!



在這篇報導裡提到,2020年,在酒店產業裡最刻不容緩的科技趨勢有三項:

> Line-level tech:意思是希望能大量運用手持式行動解決方案(handheld mobile solution),讓服務更有效率。說成白話文,就是希望前台的服務人員能人手一支手機或平板電腦,不需要再把自己綁在櫃檯,以走動方式、隨時隨地為顧客解決問題,並且透過手機或平板電腦,將顧客的需求傳遞給各相應的服務單位。

>Guest personalization:也就是更為客製化的服務。這通常需要跟酒店的忠誠度計畫做連結。透過酒店的忠誠度計畫,將顧客(酒店系統中的真實個資)和入住時曾提出的需求和習慣做連結,當顧客下次再入住時,即可依據之前的服務安排,提前做出準備。讓顧客有一種熟識、回到家的尊榮感。這會牽涉到個資的使用與分析。

>Data and Privacy:個資保護的部分。這個世界對於個人資料保護是越來越嚴格,尤其是歐盟於2018年實施的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更堪稱地球史上最嚴格(若想進一步了解歐盟GDPR有多嚴格,可以參考這篇文章:2018/05/24 The News Lens <歐盟史上最嚴格個資法GDPR上路>)。在台灣,若企業未善盡保管個資的責任、而導致個資外洩,企業主將負民事及刑事責任,講白話,就是外洩一筆就罰多少錢、做幾天牢,若外洩一千筆,罰金及刑責則是加成上去!

評論

>如何讓服務更有效率,一直是酒店前台服務期望提升的目標,但在這個一直強調人性溫暖的產業裡,要服務人員手持手機或平板,一面傾聽顧客的需求,一面刷手機或平板回報,在這樣的互動情境裡,人性溫暖的傳遞還剩多少?在許多連鎖品牌酒店的品牌稽核表裡,其中就有一項是服務人員與顧客的語言和眼神接觸,在傳統的顧客站在櫃台checkin的過程裡,顧客遞上身分證件、而服務人員在複印身分資料和在電腦前查詢時,這短短的幾分鐘裡,常常是最沉默的時刻,通常都會是在顧客簽署住宿文件或信用卡單時,服務人員才開始寒暄、並與顧客做言語和眼神的互動。See!!! 人,很難一心兩用。當原本守在櫃檯的服務人員,拿著手機或平板在大廳上遊走,隨時隨地解決並滿足顧客的需求時,服務人員不僅要眼觀四方、耳聽八方,當上前迎向顧客時,要傾聽問題和需求,還要手滑手機或平板電腦,而言談的回饋和眼神的互動(這種尊重與溫暖的過程)依然不能少。我們到底要怎樣逼死服務人員啊?效率很重要,但冰冷的效率如何與講究溫暖的互動間取得平衡,似乎沒人來解答這個問題!

>科技,都要花錢。為前台服務人員添購手機或平板電腦,需要錢;會計認列在資本支出CAPEX,也許可以5年攤提,但現在哪一支手機或平板電腦在高度使用的狀態下,能撐5年?別忘了,手機或平板電腦的電池續航力,可能不用兩年的時間,就要換電池了,這種持續性的硬體維護費用,一毛也沒辦法少。再來,為了讓服務人員更有效率,勢必是要讓服務人員以最簡便的方式,回傳顧客的需求,因此,必須為這有效率的服務研發一款APP或軟體,並且與酒店的諸多系統串接,而這也是錢。

>也許,我們可以把前台服務人員與顧客的互動,以科技的方式記錄下來,而這些資料將進入酒店的資料庫,與顧客的個資或忠誠度計畫中的資料串連,而未來就可以更瞭解特定顧客的需求,甚至進行客戶關係管理(CRM)的專案。這個過程說簡單,可以只是一個excel試算表、加幾張手寫的卡片就能解決;但在科技應用的領域裡,硬體方面是牽涉到資料庫的建置(當然不是買一台電腦、裝幾顆硬碟就能解決),軟體方面則牽涉資料分析、以及相關人員的配置與行銷活動的支出。若只是為酒店品牌包裝個科技化的外衣,倒是可以硬體買一買就好,但想要讓科技為營運帶來長期的營收回報,不只買硬體,軟體、人員、以及行銷支出等等,任何一個環節都少不掉。

>最後,個資的問題,也是要用錢來解決。而上述的科技化應用,最終也會牽涉到各資。在台灣,法令有規定在企業內部要成立個資保護委員會,參與這個委員會的人,會牽涉到法務、MIS/IT、以及營運單位。法令也規範了個資保護的原則。當然,可以買個好的保險櫃來存放紙本個資,但有更多個資是電子資料,為此,可能又要買好一點的設備與軟體。嘆,都是錢啊!

>以上提到的,都跟錢有關。我相信,會讓許多業主卻步。畢竟,沒人能保證,投入這些科技化的設備及應用後,能為酒店帶來多少回報。這也是為什麼,這個產業會是科技化應用程度最低的產業。然而,我個人覺得,科技化應用不見得就不能存在在這個產業中,而是我們該把科技化的議題放在哪一種類型或區隔的酒店裡。做一個情境的想像,一位想要得到尊榮感的客戶,他會從冰冷的互動中,得到溫暖的尊榮感嗎?假如,有錢人住高端奢華的酒店,為的就是一進酒店大廳就被服務人員認出,服務人員給予眼語和眼神上的支持和互動,而走進客房時,就發現床鋪、浴室或備品的安排都符合自己的習慣與期待。若這是這個酒店品牌定位所該達到的,那麼,科技化服務應該是要增添溫暖的程度,還不是變成一盆冷水。

相對的,也許會有千禧世代的旅客,覺得一切都交給科技處理,自助checkin、透過App Messenger的功能提出需求。他們不需要或不想要過多的人際互動,也不覺得被認出來有甚麼尊榮感,那麼,科技就可以大喇喇地走進服務的領域。

但最終,科技要以甚麼形式出現在酒店服務的甚麼環節,都會是以品牌、個案的形式討論。很難一以貫之。

最後,簡單分享對於萬豪集團App的科技化服務的觀察。不是每個品牌、也不是同個品牌下的每家酒店,都會採用Mobile KeyOnline Chat。例如:像Aloft這種強調使用科技化服務的品牌,也不是每家都採用Mobile KeyOnline Chat。甚至,會有採用Online Chat功能,但顧客留言後,大半天、或一天過後才回覆的狀況。所以,一般業主要採用科技化服務,但第一線的服務人員卻可能不買單、不辦理,這也許就是受到每家酒店的營運狀況、服務情境和狀況等等諸多現實層面的干擾吧!

【延伸閱讀】
(2019/07/31)【旅館】旅館的科技化該做到甚麼程度?只要想著是否能降低營運成本和提升管理及服務效率,就能得到答案


【更多內容,請關注「海森飽嗝財經筆記」】
部落格@blogspothttps://hysunburger.blogspot.com/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飯店】一個指標、四張圖,用RevPAR道盡台灣飯店業30年風雨興衰

【體驗】開眼界的飛往印度航班—國泰(CX)香港飛印度、印航(AI)國內線

【飯店】旅館營收管理的財務相關指標K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