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包含「旅遊行為」標籤的文章

【觀光】國人國旅行為已有慣性,產業要有所蛻變已不是畫餅的錢潮就能促成

圖片
  交通部觀光局於今年 8 月下旬公布「 2020 年台灣旅遊狀況調查報告 」。由於 2020 年初疫情肆虐全世界,儘管台灣經歷過幾波有驚無險的疫情傳播,但境內總還是屬於相對安全的環境,只是對於消費信心的衝擊,還是會影響到國人國內旅遊的興致。從調查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指標數據都較 2019 年衰退,諸如:國人國內旅遊總旅次衰退 15.5% 、平均每人國內旅遊次數衰退 15.6% 、國人國內旅遊總支出也衰退 11.4% ;但僅有每人每次平均旅遊支出微幅成長 4.9% ,這主要是由於國旅的平均旅遊天數稍微增加 ( 由 1.51 天成長為 1.54 天 ) ,帶動住宿費用的支出所致。 相對的,大約在 2020 年的農曆年後,世界各國 ( 包含台灣 ) 開始應對疫情的發展,進行嚴格的邊境管制,全世界的跨境旅遊也開始受到嚴重的衝擊。交通部觀光局也僅能在第 1 季進行該調查中「國人出國旅遊」的部份。可想而知,各項指標數據都會受到疫情的影響,出現衰退的現象。但當跨境旅遊 (Outbound/Inbound) 受到限制、國內相關產業受到衝擊,「國旅」就成為產、官、學界心中,在疫情間、甚至是疫情後觀光產業的救贖。不僅是期待著國人 每年出國旅遊的 8 千億消費支出能留在國內 ,甚至有財經媒體大老在今年初高喊著 2020 年國旅旅次 將 創新高、出國旅遊的 8 千億元支出若留在國內,將為國旅市場帶來蛻變的機會 。 但諷刺的是, 2020 年的國旅總旅次沒有創新高、國內旅遊的總支出也沒有創新高;另外,儘管國人沒有機會出國花錢,但出國玩的消費支出也沒看到移轉到國旅的跡象。觀光產業在疫情間、甚至是疫情後,指望著「國旅」市場能帶來生存的機會,絕對是很合理的期待,但當我們高度樂觀且阿Q地畫出大餅時,應該先「洞察」國旅的消費行為,就能理解現在的失望,其實在當初畫餅充飢的時候就早能預見。 三分之二的國旅行為出現在周末或假日 在同一份調查報告即發現國人的國旅總旅次中,有三分之二是發生在週末、週日、或國定假日。若我們進一步回顧 2016 年至 2020 年間的數據,則會發現國人國旅行為的利用日期一直維持著同樣的模式。也許,我們會認為週末或假期期間進行國旅消費的行為是非常合理,但這背後卻是隱藏著國旅行為與相關消費支出肯定會遇到的成長障礙。   回到國旅消費總支出的估算本質,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