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台灣Podcast數位廣告商機爆發,「平台」角色逐漸浮現,產業邁向Youtube後塵

 

【產經】Podcast好似新媒體的美麗新世界,但平台化整合遲早走向Youtube後塵

你今天聽Podcast了嗎?根據東方線上集團於20209月的調查,2059歲的一般大眾中約有10.6%的比例在過去一個月內有聽Podcast。儘管這個比例仍然不高,但卻有明顯的上升趨勢。另外,根據SoundOnINSIDE20208月所聯名發布的Podcast網路調查報告45% 聽眾在晚上6~9點或9~12點這兩個時段收聽 Podcast,近35%的聽眾則是在早上9~12 點收聽;聽眾收聽情境前五名依序為: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無事閒暇時、開車/騎車、做家事、訂閱的節目推出新單集時。 

有在聽Podcast的朋友們可能瞭解,要訂閱或聆聽節目時,需要使用像Spotifykkbox等音樂串流平台當作播放器(蘋果的用戶則是使用該家的Apple Podcast,相對較為單純),換言之,當慣用音樂串流平台的使用者開始收聽Podcast節目時,相對的就擠壓了聆聽串流音樂的時間。

我相信,串流音樂平台看到了使用行為的轉變,而Podcast流量的提升,也讓串流音樂平台不在甘於當一個「播放器」。於是,一個產業隨著我們聆聽行為的改變,出現了流動、合作、競爭、以及整合的現象。在國外,我們已經看到Podcast產業演變的模式;在台灣,這整個產業演進正在進行,而進程會是什麼模樣,我們先回到YouTube影音「平台」經營策略的轉變說起。 

Youtube2005年初成立,並於2006年底被Google收購。從現在回溯的角度來看,Google不僅是在搜尋廣告有所成就,也在新媒體、也就是Youtube大獲成功。由於Youtube屬於使用者產生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的影音平台,因此,當Youtube初成立時,其首要任務就是充實平台上的內容;而在此時踏入平台的Youtuber們,大多會是低成本、短影片、並且是紀錄生活大小事的內容;平台也從這些短影片中,以觀看量作為推薦指標,把Youtuber的影片或頻道推薦出去。而觀看量最佳的影片,代表的是符合大眾的口味的內容,推薦給其他觀眾們,也最有可能被點擊觀看;此時,廣告主開始注意到新的廣告投放管道,進而逐漸帶動「平台」數位廣告推播的營收。 

YouTuber為追求平台演算法的青睞,影片製作成本大增

然而,當Youtube平台上的影片(不論是頻道和影片數量)越來越豐富,Youtube平台也與時俱進地調整頻道和影片推薦的演算法,由以往「觀看數」為重心轉變為「停留時間」(影片長度更長、或是觀看停留時間更長),而會做出如此的轉變,就是希望觀眾能停留時間更久、平台能夠塞更多廣告進來。而對Youtuber而言,為了讓影片能夠獲得更好的觀看數、讓觀眾能停留更久、甚至是博取平台「演算法」的青睞而進到首頁推薦,不僅是影片的長度開始變長、所製作的主題和內容更為精緻,這些都是投入更多的硬體和企劃成本所換來的。

隨著頻道和影片數量急遽增加,Youtube平台為了能提供給廣告主一個「優質的」廣告推播平台(也就是影片符合廣告主的青睞、能夠找到正確的受眾)Youtube平台則進一步開始審核內容,而這項內容審查機制也為Youtuber們帶來「黃標」風暴。 

平台的「黃標」規範掐住Youtuber的創作空間、流量與營收

根據Youtube平台官方「廣告客戶青睞內容規範」中,不僅廣泛地指出所有「不宜放送廣告的內容主題」,並且該項政策適用於創作者發布的所有內容,包含影片、直播、縮圖、標題、說明和標記。換句話說,假如影片主題是具備「敏感議題」(例如:新疆、人權等等關鍵字)、影片中出現不雅詞句(例如:批評或貶抑他人)、甚至是影片縮圖稍微「放蕩」一些,Youtube平台即會在該頻道的後台標示「黃標」,並且停用營利(也就是廣告推播)的功能而影響廣告營收,甚至會衝擊觀看流量。而這對於大多數已經是經營有成的頻道而言,是蠻嚴重的打擊。怎說嚴重?讓我們進一步來端詳Youtuber及其頻道的營運模式。

Youtuber的營收來源主要區分為平台內和平台外兩部份。平台內的營收來源主要來自廣告推播的分潤、premium無廣告訂閱制的分潤、頻道會員制的月費;而在平台外的營收則是與廣告主合作業配、或者是自營周邊商品的線上商城。但由於並非所有的Youtuber及其頻道擁有大量的訂閱,且足以吸引廣告主的直接合作或支撐商品開發和線上商城的運作,所以,對於大多數的Youtuber和他們的頻道而言,平台的廣告分潤會是最主要的營收來源。 

Youtuber為因應Youtube平台規範,亟欲找尋新的獲利模式和傳播管道

而當平台的規範越來越多、演算法對於頻道的內容、品質和觀眾的觀看停留時數更為注重時,影片創作的門檻則越提越高。投入的人力、物力、時間等成本越來越高,相對的,利潤也就開始顯著降低。而在2019年下半年開始,Youtuber們及其頻道開始出現觸及率降低、影片黃標機率變高,當然,營收也受到顯著衝擊。所以,迫使Youtuber要開始找尋新的獲利、或者是影響力的傳播管道。

回到PodcastPodcast的出現,可能比Youtube還早。在2000年代初期,大多是被認知為新型態的網路廣播。而當Youtube平台影音獨大且拉攏大眾的眼球時,Podcast一直在默默耕耘,持續維持著「創作者」、「託管服務商(Hosting)」、「播放器」(如:SpotifyApple Musickkbox…等等)、以及「廣告主」的四方合作的產業運作模式。也就是創作者錄製好內容,並將內容上傳至託管服務商(Hosting)轉成音檔,並以託管服務商的音檔上架至各個播放器,讓聽眾訂閱和隨選即聽。

由於在串流音樂市場中,各家串流音樂平台(Podcast而言只是單純的播放管道)佔據各自山頭,並非像Youtube般獨大影音平台,因此,對Podcaster和廣告主而言,很難對Padcast的廣告成效做出合理的評估;再加上各節目的音檔生成、以及閱聽數據集中在託管服務商手上,各家平台就更難介入做數位廣告託播的營運模式。但由於Podcast受眾年輕化,開始受到廣告主的注意;創作內容不會受到「平台方」的干擾,吸引能夠「自帶流量」的各界名人或Youtuber轉戰Podcast;而當流量被帶起後,自然更加吸引更多的創作者、託管服務商、播放器、廣告主等四方的關注,出現產業的整合與改變。


【產經】Podcast好似新媒體的美麗新世界,但平台化整合遲早走向Youtube後塵

Podcaster積極嘗試商業模式,廣告主注意到年輕的受眾

儘管2020年被稱為台灣Podcast元年,但在此之前,已有許多Podcaster在嘗試這個新媒體的傳播管道。以目前各大播放器常占排行榜前10位的節目中,以「百靈果News」最積極地嘗試各種商業模式(但它卻不是台灣Podcast界最元老的節目),例如:廣告業配(主持人直接在音檔錄製廣告)、以及舉辦線下活動,尤其是線下活動能為Podcast產業周邊或節目周邊商品、甚至是活動場址的周邊帶來商機。而百靈果News的商業模式也讓台灣廣告主看到Podcast年輕的受眾,以及可操作的商機,並且吸引廣告主嘗試與Podcaster合作投放廣告。而根據SoundOnINSIDE聯名發布的Podcast網路調查報告60%的聽眾為2332歲的年輕族群,進一步證明Podcast受眾年輕化是所言不虛。

同樣是常占各大播放器常占排行榜前10位的節目中,還有「股癌」和「台灣通勤第一品牌」,這兩個節目的首播也只是2020年初上檔,但由於節目內容與風格特殊、並且常與「百靈果News」隔空對嗆,時常造成話題。Podcast這個有點新又不太新的新媒體,逐漸被一般大眾認識和嘗試。但流量和節目數量的大爆發,可能得歸因於Youtuber亟欲尋找新戰場。 

Youtuber自帶流量轉戰Podcast,促使節目數量和流量大幅提升

前面提到,Youtube平台上的頻道與影片數量急遽增加,而平台的「黃標」規範也限制住Youtuber的創作空間、甚至影響其廣告分潤和頻道流量。然而,當中大型的Youtube頻道已經開始企業化經營與分工(包含企劃、剪輯、商品等等)時,面對營收和利潤的下降,勢必得尋求另外的突破。

而在2020Podcast元年裡,我們看到許多知名的Youtuber(例如:呱吉、老高與小茉、好味小姐等等)、或者原本就已經在Youtube平台經營有成的影視界名人(例如:唐立淇),爭相進入Podcast這個領域。他們跟「原生」在Podcast且自力培養流量的Podcaster不同,從Youtube平台轉戰的創作者,大多已有能力自帶流量;另外,儘管Podcast的進入門檻(主要是錄音設備)Youtube影音來得低,但創作者挾帶著經營Youtube的企劃、拍攝、與剪輯的軟硬體能力,也勢必會帶動拉高整體Podcast頻道營運和節目製作成本,換言之,我們將會看到更精緻的Podcast節目,踏入Podcast領域的門檻也會越抬越高。 

資源將集中在已深耕且打出名號、以及從Youtube自帶流量轉戰的Podcaster身上

照理講,一個沒有廣告或訂閱等營收來源的新媒體,應該沒有人會想貿然加入!但已經累積某個程度訂閱數的Youtuber而言,他們是自帶流量走進Podcast領域,就算podcast沒有平台置入廣告的功能,他們與廣告主之間也早已在Youtube平台有合作默契,能較容易地將廣告業配的合作帶進Podcast,把在Youtube平台累積的資源,轉移到Podcast來變現。也就是說,Podcast對於以往的Youtuber而言,是媒體影響力的延伸。更白話一點,就是可以跟廣告主說:儘管Youtube影片觸及降低,但還有Podcast,可以接觸到更多特定族群。

以手邊觀察Spotify平台上的Podcast頻道排名的前10名中,主要經營重心放在Podcast的頻道僅有股癌百靈果News台灣通勤第一品牌等三個頻道;由Youtube平台轉戰至Podcast的頻道有老高與小茉呱吉好味小姐;而原本在影視界已是知名人物、近來轉戰YoutubePodcast的頻道則有吳淡如、范琪斐、以及唐綺陽等。從這樣的頻道名單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除了主要經營重心放在Podcast頻道(他們屬於自力培養Podcast流量),其他頻道都是自帶流量來到Podcast這塊新領域。

然而,目前Podcast沒有平台廣告置入的機制,所以,所有的Podcaster都得靠自己的力量跟廣告主合作。能夠自帶流量的PodcasterYoutuber就會變得更有優勢。換言之,Podcast界的山頭,很快就會形成。廣告營收的資源也很快就會集中在少數的頻道上。 

Hosting與播放器的產業整合,朝向平台化的數位廣告推播發展

Youtube平台裡,廣告置入所產生的分潤是頻道與平台拆帳。在目前Podcast沒有平台的干擾下,是廣告主與頻道間的直接合作,也就少了平台拆帳來撥掉一層利潤。但當Podcast的聲量與流量越來越大,出現一個雖不見得是「唯一」、也是個出來想分一杯羹的平台,絕對是指日可待的事。

在前面提到,Podcast的運作,是「創作者」、「託管服務商」、「播放器」、以及「廣告主」的四方合作的產業運作模式。目前尚無所謂「平台」的角色。但以Spotify為例,在2019年即逐步布局Podcast,先後收購託管服務兼廣告科技公司Megaphone、節目製作公司Gimlet Media、託管服務商Anchor、甚至是簽下獨家頻道內容。一種即將從「播放器」的角色,整合Hosting(能夠取得節目的閱聽數據)、數位廣告置入、以及內容的Podcast平台。在國外,不僅是SpotifyApple MusicAmazon Music等音樂串流平台(Podcast領域都原只是播放器)也都展開布局,搶攻Podcast的生意。在國內,相信kkbox投資firstorySoundOn也是打著類似的如意算盤。「平台」介入Podcast領域、搶食數位廣告的大餅,將指日可待。屆時,Podcaster的頻道應該就得開始與「平台」拆帳廣告分潤,而「平台」會在甚麼時候,對創作者的內容進行「規範」、以符合廣告主的青睞,似乎也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

也許我們只是在通勤、上班、或閒暇時間中,將耳朵裡聽的數位串流音樂,改成Podcast頻道的各種節目,但我們可能很難想像,在我們聆聽的過程裡,台灣Podcast產業正在流動(Youtuber轉戰Podcast)、合作(廣告主 vs Podcaster)、競爭(各個播放器的平台布局)、和整合(播放器/Hosting/廣告投放)的狀態中。很有趣吧!

 

【一鍵閱讀所有「觀光產業數據追蹤」相關文章】

【一鍵閱讀所有「觀光業產業經濟」相關文章】

【一鍵閱讀所有「飯店業產業經濟」相關文章】

【一鍵閱讀所有「餐飲業產業經濟」相關文章】

【一鍵閱讀所有「零售業產業經濟」相關文章】

【一鍵閱讀所有「信用卡產業經濟」相關文章】

【一鍵閱讀所有「企業/產品策略」相關文章】

【一鍵閱讀所有「高齡化」相關文章】

【一鍵閱讀所有「飯店品牌」相關文章】

【一鍵閱讀所有「住宿體驗」相關文章】

【一鍵閱讀所有「飛行體驗」相關文章】

【一鍵閱讀所有「文化體驗」相關文章】

【一鍵閱讀所有「旅行體驗」相關文章】

【一鍵閱讀所有「不是產經類」相關文章】

【一鍵閱讀所有「關鍵評論網街頭產業觀察專欄文章】

 【更多內容,請關注「海森飽嗝財經筆記」】

FB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ysunburgersnote/

部落格@blogspothttps://hysunburger.blogspot.com/

部落格@Mediumhttps://medium.com/海森飽嗝財經筆記

Twitterhttps://twitter.com/hysunburger

Google新聞追蹤訂閱

【版權聲明】未經「海森飽嗝財經筆記」授權,切勿轉載本站圖文。「本站」包含「海森飽嗝財經筆記」臉書專頁、「海森飽嗝財經筆記」部落格@blogspot、「海森飽嗝財經筆記」部落格@Medium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信用卡】發卡銀行不是吃素的—etoro出金實例看到撸羊毛的風險

【體驗】台北飛峇里島哩程票,國泰航空商務艙及貴賓室(上)

【觀光產業數據追蹤】2020Q2:台灣觀光旅館營運統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