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外食物價指數低成長,餐飲消費支出顯著增加!疫情下降低人與人連結的消費景象
疫情的三級警戒自 5 月 15 日雙北市實施以來,已經持續兩個月。街道上的人流、車流急遽減少,靠著人流支撐的商圈店面,生意受到嚴重衝擊。根據經濟部統計處「 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統計調查 」, 2021 年 5 月份餐飲業營業額為 502 億元,年減 19% ;僅不到兩週的三級警戒,就足以導致餐飲業有如此嚴重的衰退,很難想像 6 月份的餐飲業會是衰敗成甚麼景象。另外, 5 月份整體零售業營業額為 3,096 億元,儘管維持成長、年增率 2.8% ,但若觀察其中各行業別的狀態,則發現容易「群聚」的百貨公司營業額年減 28.3% ,而能讓消費者在「線下」及「線上」補充物資的超級市場 (35.7%) 和非店面零售業 (23.8%) 則有顯著的成長。 疫情風險的提升,頓時改變消費者的日常行為,形成一種「能待在家裡、就不要出門、並且減少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的行為指引。假若真逼不得已得出門,則是盡可能地把外出的風險保留給工作或採買物資,前者是冒著風險賺錢「養家」,後者則是冒著風險消費以「糊口」。或許,我們已經觀察到商圈中許多餐飲或零售業者閉門歇業,感受到實體經濟 「被暫停」的不便與無奈,也體會到生活中的大小事大多都能在「線上」解決,但卻還沒發現:我們的日常生活成本正逐漸攀升,並且是超越官方數據所帶來的感受。 根據 行政院主計總處 所發布的資料, 2021 年 5 月份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為 2.48% ,是自 2013 年 2 月以來年增率最高的紀錄。若我們把觀察的區間縮小,可以清楚地發現整個 2020 年間,消費者物價指數大多呈現負成長的狀態,一直到 2021 年 2 月份,年增率開始逐月攀高。再進一步把 「外食物價指數」挑出來,則會發現儘管逐月的年增率皆為正數,但自 2021 年 2 月份起,年增率卻是低於總指數。換言之,習於 一日三餐吃外面的消費者 ,理論上應該對於餐費支出的上揚較無明顯感受。但在疫情的三級警戒期間,在家外食的餐費支出,實際上卻可能是大幅提升。 把外食「送」到家:平台佣金、物流配送,拉高消費者外食成本 餐飲業者在疫情警戒期間,為了求生存,不得不將 「內用」的 營運模式,轉變為外送或外帶。以 「 外送 」的模式來說,由於絕大多數的業者沒有自營的外送團隊或車隊,因此,加入外送平台 ( 諸如: UberEats 、 Foodpanda) 是拓展外...